策划执行 | 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|周公子(专栏作家)
| 策划人小语 |
又是一年春节!这是你人生中的第几个春节?从有记忆起,哪几年的春节让你至今难忘?如果选一年春节写进家史,你会选哪个?
【资料图】
恰如春节是每年的重要节点一样,能够写进家史的春节也往往是人生的重大节点,或是组建新家庭,或是新增家庭成员,或是孩子长大离家……这些特殊时刻的春节见证了个人的成长,也见证了家庭的发展。
本期策划,小婚家就带大家一起聆听那些值得写进家史的春节故事,一起感受年的味道、家的美好,共赴春节“家”年华。
贴对联、挂灯笼、包饺子、煮汤圆……春节的仪式一个也不能少。
第一次去婆家过年
文 | 陈宁(29岁 国企员工)
我是远嫁,从南方到北方。按照传统习俗,一般都要在婆家过年,尤其是结婚第一年。想到要和婆家人朝夕相处,我还是有点儿紧张的,毕竟了解不多,相处不久,还有风俗差异、方言难懂等问题。不过,我也没退缩,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,关键是怎么见。为此,我做了充足准备:和婆家人先在网上多沟通多交流,彼此增加了解;征求老公的意见,给每个人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……
腊月二十九,我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和老公一起回了婆家。一进门,婆婆很自然地挽起我的胳膊,拿出一双崭新的拖鞋让我换上,拖鞋是专门为我准备的;小姑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,还准备了我爱吃的零食和水果……怎么比回娘家还受待见,这种感觉棒极了!
怕我吃不惯北方的面食,婆婆单独蒸了一小碗米饭给我;怕我听不懂方言,大家说话都很慢,还让老公帮忙翻译;怕我无聊,小姑子找出老公以前的照片,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趣事儿……
除夕下午,老公和公公开始忙着贴对联、挂灯笼,我和小姑子帮他们扶梯子、递东西。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,屋里屋外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儿,十分喜庆。
年夜饭也特别丰盛,在兼具北方特色的同时,还增添了南方气息,当然是对我这个南方人的特殊照顾啦。当时,老家还没有禁放烟花,吃完年夜饭,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美丽极了。天气很冷,可我的心里却热腾腾的。
放完烟花赶紧进屋,婆婆的大红包已经备好:“20多年了,一起过年的人终于多了一个,希望明年再多一两个!”这是催我和老公生娃呢!不过,这个催法儿我喜欢,毕竟成年后,爸妈再也没给我发过红包了,可是头一份儿,必须好好收着。婆婆怕我第一次没在娘家过节心里失落,还催我跟我爸妈视频。隔着屏幕,公婆和爸妈各自用方言说着新年快乐,那画面有点儿好笑更有点儿温馨。
这个年对我来说很特别,从此,我走进并融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。新年也是新的开始,以后的日子,我们会越来越好。
过节小贴士
从家庭成长周期来说,婚后第一次回家过年是一个重要节点,尤其是异地婚姻的家庭,不少人除了婚礼时见过面,基本没怎么和伴侣的家人相处过。到了春节,平时不太熟悉的亲家、婆媳、翁婿、姑嫂等就要共同度过几天甚至十几天。对新婚家庭来说,考验巨大。要想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,不妨像陈宁那样提前做好准备,对彼此的个性有所感知,打下感情基础,春节见面时能更快地互相适应。平时,也可以多向伴侣了解家人的生活习惯,例如几点起几点睡,饮食有什么偏好和禁忌,家庭决策是民主商议还是某个人一锤定音,有没有一些事情是不能谈的,或者谈了就能活跃气氛的……心里有把握,回家过年就淡定多了。
宝贝的第一个春节
文 | 毛芦芦(53岁 儿童文学作家)“阿—子!”
“阿—子!”
车轮在滚动,车子在颠簸,女儿甜糯糯又嫩唧唧的声音也在公交车上轻轻翻滚、上下颤动。我的心也一样。只不过,女儿的每一声“阿子”里震颤出的都是兴奋和喜悦,而我心里却七上八下的。
这是我们第一次带孩子回婆家过年。孩子一出生就住在外婆家,如今已9个月大,还没去过奶奶家,我也从未和婆婆真正在一起生活过。这个年能过舒坦吗?特别是孩子能适应吗?
不过,我终究还是拖家带口地带着一袋果蔬玩具—给女儿新买的新年礼物,朝80里路外的婆婆家进发了。那袋果蔬玩具不仅颜色鲜艳,一捏还会叫呢,叽咕叽咕、噗呲噗呲、嘀哩嘀哩。当孩子发现这个秘密,一路上都在捏。玩具们每叫一下,她都会喜悦无比地跟着叫一声“阿—子”。因为外婆家养了4只小鸭子,是她的铁杆好朋友,“阿子”也就是“鸭子”啊!
婆婆家是在一个名叫高家的古镇,房子是幢上百年的老屋,就临着街。我和孩子一进家门,邻居们就把我们团团围住了。“佳英,你孙女儿这么俏啊!”“佳英真是好福气,这个儿媳妇总是笑眯眯的!”“佳英……”邻居们七嘴八舌地夸着我们,却把孩子夸哭了。
“好了好了,你们别围着我的孙女啦!快,去你们房里歇一歇,一路上一定累坏了吧。”身材矮小的婆婆飞快过来,不由分说地把我和孩子塞进老屋的东厢房,出门时还把房门“砰”地带上了。
总算清净了。我坐在那张黑底绿松花图案的大床上,看了看四周,发现屋子虽老,却被婆婆打扮得焕然一新—被子是新的,棉絮晒得松蓬蓬的,一股子太阳味儿;窗子上贴着红窗花—百子图,一看就是出自婆婆的巧手;沙发也披上了婆婆亲手做、亲手绣的沙发罩。床边则搁着三双手工制作的毛线拖鞋,两大一小,连9个月大的孙女儿的拖鞋,婆婆也准备好了。
“你看,这是你的拖鞋,奶奶用钩针钩的。蓝色的底子像水,黄色的小鸭子在水上漂,还有红色的小船呢,你奶奶做得多用心啊!这小拖鞋里一针一线都是奶奶对你的爱呀!”我拿起那双小拖鞋,感动地对女儿说道。
女儿扔掉手里的果蔬玩具,一把将奶奶为她做的小拖鞋抓了过去,大叫了一声:“阿—子!”“是的,阿—子!阿—子!孩子,我们回家了,知道吗?这里也是你的家哦!你奶奶的家,我们的家!”我把脸贴在孩子的身上笑着喊,一颗忐忑了一路的心终于平静、放松了。
就这样,我在“陌生”的婆婆家里,开启了宝贝的第一个春节时光,也开启了20多年我和婆婆亲如母女的时光!
过节小贴士
做了父母,就更能理解父母,这是很多初为父母者的共识。在春节团聚、初次带孩子回家过年的时刻,这份共识往往会带来一种温暖的连接感,把上下三代人的心拉得更近。当毛芦芦带着女儿首次回奶奶家过年时,奶奶待她们非常细心温暖。当孩子哭的时候,她及时上来解围;她还在房间里精心布置了红窗花、新被子、新沙发罩,就连毛线拖鞋都是自己钩的。这份细致和热情构建了一个母性的气场,与同样为人母的毛芦芦产生了共鸣,让她迅速融入新家庭,从之前的忐忑不安到之后和婆婆亲如母女。借着过年团聚的契机,两个本来有点儿陌生的女性变得更加亲密,也顺利度过了家庭成长周期的又一个重要节点。
第一个“三孩春节”
口述 | 晴天妈妈(31岁 带3娃读博中的咨询师) 文 | 龙方媛
我有三个孩子,女儿八岁,双胞胎儿子六岁半。不得不说,从一孩家庭到三孩之家,我家的春节体验大不同。
老大出生后,我家的春节过得非常“中心化”。毕竟是第一个孩子,所有人都围着她转,她的“用户体验”是全家人的KPI:她高兴,大家就高兴;她不高兴,大家的节也就白过了。虽然挺累,但新鲜感胜过一切,那一年可没少带着她走亲访友。
随着双胞胎的出生,我家的春节渐渐有些“去中心化”了,毕竟一下多了两个孩子,别说以谁为中心了,能全都照顾上就很不错了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过年不讲究,相反我们过得更用心了。其实,长大后就不太重视过年仪式了,孩子多了之后反倒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,觉得应该让他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,过真正的年。于是,我们把所有传统过年仪式全捡了起来:祭灶神、贴春联、守岁、逛庙会……买新衣服,发压岁钱,孩子们新鲜又高兴,大人们也兴奋异常,感觉像是回到了童年,重温那消失已久的传统年味。
不过,娃多嘛,这些事情操作起来难度也大,但好在经验也积累了不少。鉴于之前带老大过春节的辛劳,这次,我们做了充足准备,除了请两边的老人都来帮忙外,最重要的准备是锻炼老大。老大性格开朗,学习能力强,春节时,已经可以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还和爸爸一起照顾两个弟弟。不过她的照顾很特别,就是和爸爸一起踢球,两个弟弟趴在婴儿车上看得入神。
就在那么一瞬间,我突然感觉,一个娃的春节累死人,3个娃的春节反倒没有那么艰难。除了早有准备外,我想这也是多子女家庭的天然优势。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父母爱着每一个孩子,因为没有以谁为中心,他们反而更懂得合作和分享。
对了,因为是双胞胎,春节期间,亲朋好友争先来家里看望,比往日更加热闹,年味愈发浓郁,省去了我们带着3个娃四处访友的奔波。没有担心的鸡飞狗跳,满是不期而遇的甜蜜美好,这个春节必须在家史上重重写上一笔。
过节小贴士
在家庭成长周期中,从一孩到多孩会给父母带来很多不同体验,有挑战更有机会,父母一定不要错过。带着女儿过春节的时候,一家人以孩子为中心,这是环境使然,也是父母育儿经验所限。晴天妈妈能够及时发现带1个娃和带3个娃过年的异同,提前做好准备,找家人帮忙、锻炼老大等,既提前预防了多子女的争宠问题,也解决了带多娃过春节的手忙脚乱,非常值得借鉴。当然,这其中也有孩子们的功劳。多孩家庭本就是合作与竞争共存,孩子们在彼此扶持和打闹中迅速成长,会形成一个属于小孩的世界。正因此,他们能自娱自乐,不管是日常还是过节,才能够不那么依赖父母。这些是他们成长的宝贵经历,也给父母带来更多思考,帮助他们发现育儿的更多可能性。
穿新衣,红红火火;年夜饭,团团圆圆……新年的祝福一个也不能落,心想事成。
老两口单独过年
文 | 白素兰(56岁 退休工人)
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,儿子打电话说他们过年不回来,我心里还挺不是滋味儿。老梁安慰我:“响应国家号召,咱不能掉队!再说,他们不回来也省得麻烦了嘛!”挺有道理,以前过年回家,我得准备他们爱吃的东西,得天天催他们起来吃早饭……现在全省了,想想就一身轻松。就算他们不回来,我们老两口也要热热闹闹过个年:春节每年就这么一次,不能凑合!
老梁拉着我去商场,各自买了一身新衣服,主色是红色,寓意红红火火。以前都是给孩子买新衣服,头一回给自己买,感觉挺好。试完都没舍得脱,直接拍照发了朋友圈,朋友点赞的数量蹭蹭上涨。我们这才把衣服换下,得留着大年初一穿。又去超市买了各种年货,老梁还买了一串彩灯,说要挂在阳台,要一直亮到二月二龙抬头,整个春节都亮亮堂堂。
特别要说下年夜饭,我们和老梁的哥嫂、我妹妹妹夫一起吃的,他们的孩子也没回来。年夜饭十分丰盛,大家各显才能,做了好几道养生菜肴。以前过年没上过桌,因为年轻人不爱吃,现在可算有了“出头之日”。我们边吃边聊,说不出的热闹。
正吃着,儿子打来视频电话,他们也在吃年夜饭:嚯,很少下厨的儿子儿媳居然也能做出像模像样的年夜饭了!不知谁起了头儿,说要比比谁的手艺更好,大家认真点评起来。结果,我们输了。倒不是手艺不佳,而是儿子那边有个迷人的小可爱,给他们加分了。8个多月大的孙子穿着一身红毛衣,在饭桌旁咿咿呀呀,萌极了。好吧,输得心服口服。看着视频里儿子一家三口的幸福模样,我说不出的欣慰,儿孙自有儿孙福,儿子真的长大了。
除夕夜,我俩放下最爱的手机,依偎在一起看起了春晚。听到会唱的歌也跟着一起唱,虽然唱得不在调上,但要的就是那个氛围。要是儿女在,我俩还真不好意思唱,这下可是彻底放飞自我了。
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,也有了自己的孩子,以后不可能每年都陪我们过春节,但就算只有我们老两口,也会把年过得热热闹闹、红红火火。
过节小贴士
儿女不在家的春节,往往成为许多夫妻开启新生活的契机。过去,老两口习惯了围着孩子过活,如今孩子无法回家,父母考虑“换一种生活方式”的动力也会随之产生。当孩子不在家过春节,白素兰夫妻决定调整生活方式,一起过一个属于两个人的独特春节。这不仅仅是行动的改变,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逐渐把关注的重心倾斜向自己和彼此,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更多聚焦于儿女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这种转变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它将打开一扇门,让空巢夫妻相伴相依,领略一段与过去不同的人生。
父母第一次来我家过年
文 | 蒋薇 (29岁 某科技公司主管)
春节前,我和老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,爸妈比我们还开心。“咱家这边有讲究,新房第一年,春节不能空。你过年别回来了,爸妈去北京!”小年刚过,父母就拎着大包小裹来了。
他们一到,曾经我和老公的主场变成了爸妈的舞台。我妈穿着我的小花围裙掌勺,我打下手;我爸占着沙发上我老公最常坐的位置,老公则坐在一旁的单人沙发上,乖巧地跟他唠着家常。有爸妈真好,什么都不用做,只需安心享受就好。
等等,这可是过年呢,而且爸妈大老远从东北来京过年,我怎么能毫无表示呢?更何况,老公是北京土著,必须尽下地主之谊,带爸妈过个不一样的春节。
说干就干。北京特色的年是怎么样的?老公噼里啪啦说了一堆,我马不停蹄做笔记,北京特色春节安排新鲜出炉。我和老公分工明确,他当车夫、导游,我当副手、游客,结了婚也得和爸妈站在统一战线,嘻嘻。对此,老爸老妈表示小伙子很有眼力见儿,甚是满意。
过春节必须吃喝玩乐一条龙:新派烤鸭必须有—来这里吃年夜饭的真多,和这么多人一起过年,真喜庆;地坛庙会安排上—我和老公带着爸妈像是带着两个老小孩儿,想吃啥买啥,想喝啥喝啥,逛了一上午都不嫌累;北京中轴线走一走—我爸对古建筑特别感兴趣,边走边感叹:“这才是地道的年味儿啊!”故宫也不能少—每年春节,故宫都会有很特别的活动安排。谁能想到,老公比我爸妈还激动,作为北京人,他居然也没在春节时去过故宫……
爸妈说,没想到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居然这么好玩儿,多亏了宝贝闺女。我说,没想到第一次带爸妈在北京过年能安排得这么好,多亏了贴心老公。老公连连摆手:“不不不,媳妇儿好,都是爸妈生养得好!”这咋还互相夸上了,开心。
过节小贴士
子女开始反哺父母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节点。在春节短暂的团聚中,许多人会明显感受到“历史性一刻”的存在。他们会突然发现,自己在扮演着过去父母的角色,成为家庭的主导者。他们负责安排吃住、带家人到处去玩儿、哄着父母、想方设法逗他们开心。与此同时,父母则扮演起了过去子女的角色:享受贴心的安排,跟着子女走亲访友,报之以欣慰、亲昵与爱。许多人会在这一刻意识到自己长大了,而父母正在老去。在这交接棒的时刻,家庭正完成着又一轮的更新迭代。
本刊观点
春节是一场“嘉年华”,也是中国人的“家年华”,见证着每个家庭的似水流年:新婚第一年的惊喜、初为父母的企盼、家有三孩的热闹、老年人相伴的乐趣、两代家庭的融合。其中有挑战更有成长,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有着共同的底色: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。愿每个人都能在爱与温暖中,欢欢喜喜过大年,快快乐乐过生活。
小婚家祝您春节快乐!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